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紙上博物館〕藺草文化館 傳承巧手慧心
2021-06-22
苗栗縣苑裡鎮過去有「藺草之鄉」的美譽,曾創下年外銷1600多萬頂草帽的紀錄,但機器工業興起後,這項傳統手工藝逐漸沒落,鎮農會為了紀念藺草對地方的貢獻,成立「藺草文化館」傳承與展示草編文化。
台灣俗諺說「一枝草,一點露,天無絕人之路。」日治時期,苑裡出產的草蓆、草帽外銷至日本,帶來豐富的經濟收益,可謂「一枝草」撐起一片天。這些來自苑裡的藺草製品,因從台中大甲出口,反以「大甲帽蓆」聞名。
1943年是苑裡帽蓆外銷最盛期,年銷1600多萬頂草帽,占台灣五大特產的第3名,僅次於糖和米;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編織,就能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,因此當地流傳一首「不重生男重生女」的歌謠,盛況可見一斑。
沒有冷氣年代 睡草蓆降暑氣
藺草文化館於2005年成立,館內設有帽蓆文化區、農村古文物展示區、民俗文化區等,除了呈現藺草編織的歷史外,並添加設計元素,展出多元、美觀、符合現代生活的編織物,展現「一枝草」所創造的藝術與實用價值。
藺草又稱為三角藺草,屬於莎草科植物,與稻子一樣生長在水田中,可以長到120~150公分高,一年種一次可以採收三期,不同時期的草性及應用都不同,第二期的「允仔草」在秋天收割,又稱「秋草」,適合編織高級帽蓆。
藺草內部氣孔繁多,具有吸濕、透氣、驅蟲、除臭等特性,還有天然的草香味,質韌且輕,非常適合編織。在冷氣還未普及的年代,手工編織的草蓆可以降低夏天的暑氣,帶來清涼感,因此擁有草蓆是社會地位的象徵,也是上流人士用來互相餽贈的高級禮物。
析草搥揉工夫 編成花鳥文字
藺草採收後,需經過數天的曝曬,等到乾燥後,依長度做分類,稱為「捋草」。較長的藺草可以減少編製大草蓆時的接草工序,因此愈長的草愈貴。「析草」是使用針從縱面上下挑開,把一枝草析成數根,析得愈細,成品就愈細緻,價格自然也愈高。析完草還要經過搥草和揉草,讓藺草更柔軟,以利編織。
藺草編織品的紋路,依各種不同的編織法,可以編織成人字形、十字形、網仔花、鳳梨花目(類似鳳梨外皮的菱格圖形)、有條紋感的「站花」、又稱為「起帽底」的圓底編織法,以及可編成花鳥、動物、文字、空心、立體等等圖形的「編花」。
草帽始祖洪鴦 編織阿嬤故事
雖然草蓆編織歷史可以追溯至300多年前,苑裡當地的道卡斯人就懂得利用藺草編織了,但日治時代藺草編織才達到頂峰,也出了幾位編織工藝師,她們的故事都被收錄在館內。
洪鴦
被譽為「草帽始祖」的洪鴦(1853-1941年),出生於苗栗通霄鎮白沙屯,長大後與苑裡青年高治結婚,但丈夫37歲時去世,因家無恆產,洪鴦為了侍奉公婆及撫養子女,除了向人租地耕種外,也利用餘暇編織草蓆賺取工資,
洪鴦自幼聰敏靈巧,擅於描繪刺繡,憑著聰穎與努力,發展出精緻的帽蓆技術,當地婦女紛紛向她討教,自此成為許多家庭的副業,對於苑裡帽蓆編織貢獻至鉅。
1913年,洪鴦應聘至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(今中山女高前身)擔任手工藝教師,傳授編織工藝。後來回鄉擔任苑裡公學校(苑裡國小前身)手工教師。1940年,台灣總督府頒給當時高齡88歲的洪鴦紀念品,也陳列在館內。
陳紅柿
1929年出生的陳紅柿,小時候家裡窮,未能上學,當時苑裡家家戶戶的女孩子,都要幫忙編織藺草貼補家用。陳紅柿從8歲就跟著大人學習,每天的生活只有藺草編織,幾乎沒有童年的歡樂。
劉幼
1930年出生的劉幼,在家裡10個小孩當中,排行老么,也是唯一的女孩子,幼年生活十分困苦,主食和零嘴都是地瓜簽,沒錢買鹽,就和哥哥徒步到很遠的海邊,挑海水回來煮沸,需要時舀一瓢當鹽使用。平常沒鞋可以穿,就去撿竹籜(竹節邊的葉膜),用藺草當繩子綁一綁,作為「竹鞋」來穿。
盧來春
1938年出生的盧來春,從大甲嫁到苑裡,早年和嫂嫂兩人合力編織一條大草蓆需要10多天,費時又耗體力,後轉行做衣服;40年後重拾藺草編織工藝,縫紉技術就成為設計編織的最佳助力。
鄭愛子
1940年出生的鄭愛子,是家中老大,要照顧8個弟妹,沒機會讀書,但也讓她練就一身好手藝,結婚後轉行做裁縫;藺草文化館設立之後,停了40多年的手藝,終於再度發揮。
館內陳列的藺草編織品,大至草蓆,小至坐墊、帽子、手提包、手機袋、零錢包、童鞋、面紙盒、茶具、花瓶、草籃、杯墊、置物盒、書籤、名片夾等,從各項編織品裡,呈現的是工藝師的巧手慧心,以及對完美的堅持。
台灣俗諺說「一枝草,一點露,天無絕人之路。」日治時期,苑裡出產的草蓆、草帽外銷至日本,帶來豐富的經濟收益,可謂「一枝草」撐起一片天。這些來自苑裡的藺草製品,因從台中大甲出口,反以「大甲帽蓆」聞名。
1943年是苑裡帽蓆外銷最盛期,年銷1600多萬頂草帽,占台灣五大特產的第3名,僅次於糖和米;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編織,就能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,因此當地流傳一首「不重生男重生女」的歌謠,盛況可見一斑。
沒有冷氣年代 睡草蓆降暑氣
藺草文化館於2005年成立,館內設有帽蓆文化區、農村古文物展示區、民俗文化區等,除了呈現藺草編織的歷史外,並添加設計元素,展出多元、美觀、符合現代生活的編織物,展現「一枝草」所創造的藝術與實用價值。
藺草又稱為三角藺草,屬於莎草科植物,與稻子一樣生長在水田中,可以長到120~150公分高,一年種一次可以採收三期,不同時期的草性及應用都不同,第二期的「允仔草」在秋天收割,又稱「秋草」,適合編織高級帽蓆。
藺草內部氣孔繁多,具有吸濕、透氣、驅蟲、除臭等特性,還有天然的草香味,質韌且輕,非常適合編織。在冷氣還未普及的年代,手工編織的草蓆可以降低夏天的暑氣,帶來清涼感,因此擁有草蓆是社會地位的象徵,也是上流人士用來互相餽贈的高級禮物。
析草搥揉工夫 編成花鳥文字
藺草採收後,需經過數天的曝曬,等到乾燥後,依長度做分類,稱為「捋草」。較長的藺草可以減少編製大草蓆時的接草工序,因此愈長的草愈貴。「析草」是使用針從縱面上下挑開,把一枝草析成數根,析得愈細,成品就愈細緻,價格自然也愈高。析完草還要經過搥草和揉草,讓藺草更柔軟,以利編織。
藺草編織品的紋路,依各種不同的編織法,可以編織成人字形、十字形、網仔花、鳳梨花目(類似鳳梨外皮的菱格圖形)、有條紋感的「站花」、又稱為「起帽底」的圓底編織法,以及可編成花鳥、動物、文字、空心、立體等等圖形的「編花」。
草帽始祖洪鴦 編織阿嬤故事
雖然草蓆編織歷史可以追溯至300多年前,苑裡當地的道卡斯人就懂得利用藺草編織了,但日治時代藺草編織才達到頂峰,也出了幾位編織工藝師,她們的故事都被收錄在館內。
洪鴦
被譽為「草帽始祖」的洪鴦(1853-1941年),出生於苗栗通霄鎮白沙屯,長大後與苑裡青年高治結婚,但丈夫37歲時去世,因家無恆產,洪鴦為了侍奉公婆及撫養子女,除了向人租地耕種外,也利用餘暇編織草蓆賺取工資,
洪鴦自幼聰敏靈巧,擅於描繪刺繡,憑著聰穎與努力,發展出精緻的帽蓆技術,當地婦女紛紛向她討教,自此成為許多家庭的副業,對於苑裡帽蓆編織貢獻至鉅。
1913年,洪鴦應聘至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(今中山女高前身)擔任手工藝教師,傳授編織工藝。後來回鄉擔任苑裡公學校(苑裡國小前身)手工教師。1940年,台灣總督府頒給當時高齡88歲的洪鴦紀念品,也陳列在館內。
陳紅柿
1929年出生的陳紅柿,小時候家裡窮,未能上學,當時苑裡家家戶戶的女孩子,都要幫忙編織藺草貼補家用。陳紅柿從8歲就跟著大人學習,每天的生活只有藺草編織,幾乎沒有童年的歡樂。
劉幼
1930年出生的劉幼,在家裡10個小孩當中,排行老么,也是唯一的女孩子,幼年生活十分困苦,主食和零嘴都是地瓜簽,沒錢買鹽,就和哥哥徒步到很遠的海邊,挑海水回來煮沸,需要時舀一瓢當鹽使用。平常沒鞋可以穿,就去撿竹籜(竹節邊的葉膜),用藺草當繩子綁一綁,作為「竹鞋」來穿。
盧來春
1938年出生的盧來春,從大甲嫁到苑裡,早年和嫂嫂兩人合力編織一條大草蓆需要10多天,費時又耗體力,後轉行做衣服;40年後重拾藺草編織工藝,縫紉技術就成為設計編織的最佳助力。
鄭愛子
1940年出生的鄭愛子,是家中老大,要照顧8個弟妹,沒機會讀書,但也讓她練就一身好手藝,結婚後轉行做裁縫;藺草文化館設立之後,停了40多年的手藝,終於再度發揮。
館內陳列的藺草編織品,大至草蓆,小至坐墊、帽子、手提包、手機袋、零錢包、童鞋、面紙盒、茶具、花瓶、草籃、杯墊、置物盒、書籤、名片夾等,從各項編織品裡,呈現的是工藝師的巧手慧心,以及對完美的堅持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